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代表考察甘肃建投全国荒漠化防治(机械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

为进一步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全球生态治理民间共建共享,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绿化基金会牵头,联合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以“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经验,推动民间国际合作,促进生态共建共享”为主题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于9月12日至13日在武威市举办。

9月12日,来自14个国际机构(组织)代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四大区域代表,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国际民间组织代表和国内林业行业相关部门、民间组织、公益组织代表考察了甘肃建投机械治沙成果。

甘肃建投始终致力于我国荒漠化治理领域,以生态治理示范项目向国际社会宣讲中国防沙治沙故事,宣传我国成功的治沙经验,为扩大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9月12日,考察团来到全国荒漠化防治(机械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机械化草沙障铺设演示区,基地负责人戴敏向考察团展示了新能源公司现代化的治沙设备、治沙成果、应用技术规模化推广及工程与生物治沙模式的创新性和示范性作用,并演示了无人机遥感平台即时拍摄的机械治沙项目区,播放了甘肃建投治沙宣传片。随后,考察团参观了机械化铺设草沙障的示范作业,了解机械化固沙的原理和流程,考察团就治沙防沙作业中的具体问题与沙漠基地负责人、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充分肯定了中国在生态治理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创新实践,并为甘肃建投治沙事业点赞。

治沙基地负责人戴敏表示:“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生态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甘肃建投作为国有企业,在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瞄准荒漠化防治这一全球性问题,积极投入到机械化防沙治沙技术创新、设备研发和产业试验中。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探索出以科技治沙为主导的机械化防沙治沙新模式,目前,我公司已经研制出了第三代多功能固沙车。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公司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等诸多方面探讨荒漠化防治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努力为‘一带一路’生态治理做出更多的贡献”。

基地副主任邱建华告诉记者,“工程与生物治沙模式是在工程治沙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治沙措施,最终沙生植物替代草沙障起到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的作用的一种模式。目前,通过机械化铺设草沙障让流沙固定,在已铺设机械化沙障的沙漠中栽植梭梭、柠条、花棒等沙生植物,植物成活率很高;待草沙障腐化时,成长起来的沙生植物完全可以固定流沙。同时,采用沙障固定的格子中也会长出野生沙米、芦苇等植物”。

据悉,本届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展示中国生态治理成果,让全球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的技术、模式和经验。通过“一带一路”国际民间生态合作这一平台,展示中国生态治理成果,宣传中国防沙治沙精神,共享生态治理的中国案例,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广大民间组织,进一步加强防治荒漠化、促进土地退化零增长、建设地球绿色家园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区域生态共建共享大发展,为“一带一路”战略注入新活力,做出新贡献。与此同时,本届论坛还将围绕生态修复与生态共享、消除贫困与区域发展开展主旨演讲和嘉宾访谈活动,通过分享国内外民间组织开展“一带一路”国家生态恢复暨土地可持续管理和生态扶贫的案例,并由相关机构介绍南南合作有关内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甘肃建投积极参加生态建设国际交流活动,依托自主创新不断加快着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治沙装备制造业和以科学防治治沙用沙、工程与生物治沙相结合逐步形成沙产业的模式俨然成了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未来,甘肃建投防沙治沙用沙将会以更加卓越的成就和奋进的姿态展现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面前,甘肃建投将会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模式作为一个典型的标本走出去,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和受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国家,向世界讲出更多、更好的甘肃建投“治沙故事”。


Copyrights © 版权所有 2024新澳门原料网1688大全 陇ICP备18003595号-1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196号

电子营业执照
2024新澳门原料网1688大全页脚微信
关注我们